从设计角度看,如同济嘉定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项目由底部扁平的体量和12层高的竖向体量组成。由于考虑要集约化利用校园土地,便采用“垂直校园”的概念,即学生可以从底楼进去,接着如登山一样一级一级走到建筑最顶部的花园中。同济大活项目作为一种公共建筑,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本身是有相当难度,不过此类体系比较省材料,少工人,满足低碳建造模式。
36氪:您能举个例子,便于解释低碳设计与数字化结合会产生一定的效能?
最近我们在做河南省科技馆新馆,建筑形态非常复杂,涉及建筑一体化设计,从建筑、结构、MEP各方面到建筑景观、室内空间等全流程、全产业链、全方位的把握。这也是我们去建造更多高品质建筑特别需要的,我认为这是建筑师修炼的必经之路。
36氪:当前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环境,以及可能的发展空间在何处?
36氪:您认为在建筑碳中和实现过程中,有哪些关键问题需要解决?
从绝对值角度看,该项目近万吨的减排量在目前的碳交易市场上约等于近百万元的实际收益,随着碳市场的飞速发展、碳价的稳步上升,该项目的逐年叠加减排量或可为项目带来每年度约数十万元的额外收入,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是十分可观的。
长期以来,多数建筑师所在的大型设计院,由于建筑、结构、MEP设计等专业大都以单技术工种的形式存在,拥有较高的人员调度和工种协调优势。在此背景下,建筑师与工程师只要掌握相应的规范、标准,运用基本的专业知识,便可建造并成功交付建筑产品。
近期,36氪数字时氪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麟学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聊到了新经济时代下的建筑设计方法;建筑师的角色转变、未来路径;什么是热力学建筑、建造文化、气候城市;建筑师如何理解数字化与双碳……
建筑设计过程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合力,是多方博弈、协作、认可与平衡的结果。
若要参透当下建筑业转型,必须对建筑师的角色转变予以瞩目。
李麟学:库哈斯曾说过,建筑设计是一只脚踩在上个世纪,另一只脚迈向未来。我们一边要从过去汲取丰富的营养,与历史对话,另一边我们要回答所在时代的一些需求,尝试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不同技术领域的交叉、甚至是与生理学、医学观念的融合,这是未来建筑师特别需要的一种特质。我们需要守住我们学科与专业的核心,也要不断开拓我们的知识边疆。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zonghexinwen/2022/0607/1387.html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投稿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编辑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版面费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论文发表 |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