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曾用名:防渗技术
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672-1144
CN:61-1404/TV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795203
被引频次:19461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4);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期刊热词:
水利水电工程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建大“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2)

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系列高性能隔震装置 项目组首次研制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橡胶支座;研发了性能参数可调控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控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

系列高性能隔震装置

项目组首次研制了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橡胶支座;研发了性能参数可调控的黏滞阻尼器,可有效控制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变形;首次提出了隔震层柔性管道参数设计方法,并编制了国家行业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实现了上述技术装置的产业化,支撑相关企业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项目组还主编了《建筑隔震橡胶支座》、《建筑隔震柔性管道》和《建筑隔震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3部国家行业标准,相关成果被7部国家级和省部级标准采纳,解决了行业缺乏隔震建筑施工验收技术标准的瓶颈问题,促进了高性能隔震建筑的高质量建设。

除此之外,项目组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高层隔震建筑的高精度、少迭代、整体设计方法,解决了复杂高层隔震结构设计中面临的隔震层高效设计的难题。这些设计方法是结构设计师的有力法宝,设计师采用这些方法可以可靠、精确、高效地完成各类大型复杂隔震建筑的设计工作。

“大显身手”服务国家和首都建设

随着国家城镇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京津冀地区的快速发展,超限超高、超大规模的地铁上盖建筑应运而生。因此对超高、超限、超大规模建筑的减震隔震技术需求也愈加迫切,项目组完成的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在服务国家和首都城市建设、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显身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铁上盖”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实现城市集约用地的有效手段,可高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缓解日趋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又能够密切联系轨道交通与上盖物业,不仅能缓解城市交通,还能够拉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是未来城市集约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飞速发展。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6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共计116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度达3618公里,在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长度达4448公里。

车辆段是指每条地铁线路中专门修建用于车辆停放、维护的地方,一个地铁车辆段占地面积约为20~30公顷。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大部分地铁车辆段都在地面,土地无法利用,用地总量预计为750公顷。

地铁上盖隔震建筑多目标一体化设计

“地铁上盖”建筑的特征是在大规模的单体地铁车库建筑上修建若干高层建筑,由于其功能的特殊性,需要实现“上部建筑无损伤、下部车库建筑损伤可控、多座上部建筑免碰撞和震后变形可复位”的四大抗震性能目标,设计难度很高。为此,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方法和精细化设计控制体系,实现了这类复杂隔震建筑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

代表性应用——北京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群

北京地铁6号线琨御府(五路居车辆段)、8号线公园悦府(平西府车辆段)和16号线北安河上盖等地铁上盖隔震建筑项目都应用了本项目的系列技术,是国际上总面积最大的地铁上盖层间建筑群,有效提升了“地铁上盖”建筑的日常使用性能和抗震能力,实现了宜居和防灾的高效结合。

据悉,三个新建地铁车辆段上盖项目总开发规模达148万平方米,增加政府土地收益39.5亿元,同时额外获得34万平方米保障房,分摊了33亿元地铁成本,还可解决地铁站点及周边土地开发利用问题,社会经济效益巨大。

代表性应用——国际上最高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隔震住宅群

北京建筑大学“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组发挥学科专业优势,适应国家和首都城乡建设的需求,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研发的隔震建筑设计方法和隔震装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组共发表论文 126 篇(SCI 论文 40 篇,EI 论文 36 篇),获发明专利 22 项,出版著作 4 部。成果应用于国际上总面积最大的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群(北京市 6、8 和16 号线,约 89 万平米)、国际上最大面积的高层隔震住宅群(河北燕郊天洋创新城, 约 114 万平米)和国际上最高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隔震住宅群(四川西昌领地项目,9 度区近断层地震放大系数 1.5)等 50 余项重要工程,总建筑面积约 311 万平米,直接经济效益约 16.8 亿元,为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让人民真正住上了“安心的家园”。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1/341.html


上一篇:浅析无砂透水混凝土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研院全资子公司苏州建筑工程设计院等5单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