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曾用名:防渗技术
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672-1144
CN:61-1404/TV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795203
被引频次:19461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4);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期刊热词:
水利水电工程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北建大“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

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9-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9月10日,北京市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教授带领团队申报的“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获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土

9月10日,北京市召开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李爱群教授带领团队申报的“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项目获得2019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土木建筑领域唯一获得一等奖的项目。

李爱群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学者。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安全评估和既有建筑性能提升改造等方向的研究。

“我从1987年开始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科研工作,深知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因为责任重大所以我们时刻不敢松懈。”回忆起30余年的工作经历,李爱群感触颇深。

“以柔克刚”有效抵御地震灾害

1998年12月,李爱群因邀来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同时考察和领略了宝岛台湾的美丽风光。

时间在继续,台湾的迷人风光和文化传承,在他的心中还未散去。

1999年9月21日,台湾南投发生20世纪末最大的地震,地震震级为里氏7.6级,震源深度8公里,全过程持续102秒,此次因车笼埔断层错动而造成的地震,在地表造成长达105公里的断裂带。

在新闻报道里看到阿里山被摧毁、日月潭被掏空、大量的房屋倒塌和人员伤亡…… 即便是没有倒塌的建筑也发生了结构开裂、变形和损坏,成了名副其实的“站立的废墟”。这些都对矢志从事抗震研究的李爱群教授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地震是自然现象,对于地震的预测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李爱群说,“面对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我们只有让建筑具有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于是,李爱群就带领团队开始更加坚定、更加系统地研究土木工程结构抗震隔震减振技术。团队先从关键隔减震装置研发和产业化入手,研发出具备国际领先水准的隔震支座系列产品和功能可调控的系列黏滞阻尼器。

隔震建筑

“隔震建筑的主要原理是在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设置隔震支座和耗能装置,形成隔震层,将建筑物与地面隔离。”团队年轻成员解琳琳副教授介绍说,“由于隔震层相比于其它楼层更“柔”,因此隔震技术被誉为“以柔克刚”抵御地震灾害的有效手段。”

时间来到了2011年,上海绿地集团在成都建设10栋高层住宅楼群项目,考虑到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对成都造成的巨大恐慌影响,集团在全国寻找建筑结构隔减震设计团队,李爱群教授团队脱颖而出,受邀主持该建筑群的设计,并提供关键性减震装置产品。这个使用了高性能减震技术的楼盘内部装修完工的时间是2013年4月。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四川省成都市、雅安市、乐山市,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安康市等地均有较强震感。这个楼盘的周围的许多建筑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开裂、变形、损坏,而这个楼盘从建筑到结构到内部装修均毫发无损。这一实际工程案例,让李爱群深感欣慰,也让团队更加坚信隔减震技术对于提升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功效。

经实际地震检验,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物主要发生水平方向的平动,结构受到的地震作用仅相当于未采用隔震技术时的1/5~1/6,建筑物及其附属人员和设施的安全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地震时和地震后,隔震建筑可做到完好无损,从而保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保障社会的平稳安全运行。

“突破局限”隔震技术升级迭代

高性能隔减震技术经历了实际地震的检验,这也更加坚定了团队持续深化相关研究,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信心。

在接下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他们发现目前的隔震技术应用范围局限于多层常规建筑,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发展所催生的超高、超限、超大规模的大型复杂建筑的建设需求。

现有的隔震建筑设计理论是否还适用于大型复杂建筑?如何可靠和高效地对大型复杂隔震建筑进行设计?目前常用的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等隔震层关键装置是否能满足大型复杂隔震建筑对这些装置的高性能要求?如何保证隔震建筑中关键装置和整体结构的施工质量?

面对这些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城市群建设的快速发展提出的一系列实际难题,团队在李爱群的带领下,在大型复杂隔震建筑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装置研发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持续科研攻关,构建了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体系,实现了隔震技术的全方位升级迭代。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zonghexinwen/2020/0911/341.html


上一篇:浅析无砂透水混凝土在城市道路人行道中的应用
下一篇:建研院全资子公司苏州建筑工程设计院等5单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