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曾用名:防渗技术
主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ISSN:1672-1144
CN:61-1404/TV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
影响因子:0.795203
被引频次:19461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4);期刊分类:水利建筑
期刊热词:
水利水电工程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同济教授李麟学:减碳与数字技术前置,新时代(3)

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7、如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属于“高品质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的时代。未来10年,建筑师也需要考虑如何来修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

7、如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属于“高品质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的时代。未来10年,建筑师也需要考虑如何来修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大量城市缺陷和空白,如何来提升空间的可感知性,以及建筑设计怎样与人的需求更接近等。

其中,建筑师负责制的推进,也在改变传统“规划设计”与“施工总承包”两架并行马车的主导作用,开始转向为设计单位或建筑师牵头,综合统筹结构、水暖电、景观、室内、材料等各专业的工作,落地品质更优秀的建筑作品。

36氪: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咱们会有哪些考量点?

低碳建筑设计是一种定制的,可以根据活动的场景、不同的季节来智能动态响应的,其中结合数字化要素是关注的重要方面。建筑师在实现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的同时,数字化应该是围绕创造力而产生的重要方法与工具。

36氪:新时代建筑师的身份会有哪些细微的变化?

6、对整个行业而言,特别需要不同维度或视角的推动,比如科技媒体对技术本身以及行业推动会非常大,这是纯技术人员很难有办法产生的。

一直以来,建筑师充当着调动技术与艺术的角色。建筑设计不单纯于技术集成的概念,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技术集成的任务,另一方面为了产生综合效能,又需要加入新的要素或角色,这里面不仅要考虑低碳设计、可持续理念,还有新的建筑体系与建造方式的选择,以及如何定义当代建筑的特点,如何汲取历史建筑的营养等等,均需要建筑师去思考。

专业角度看,一方面建筑形体追随环境效能,计算与实验借助基于建筑空间、结构、材料,以及声、光、热等物理效能等设计参数,生成热力学建筑形体;另一方面设计者则通过环境感知、协同设计、人工智能等数字方法提升设计过程,进而实现环境热力学与美学的转化融合。

李麟学:隐含碳排放是很关键的一环。不同于木头与竹子本身的负碳性,工程中使用的玻璃、钢材等的生产过程是要付出很高的植入能量。一般而言,越是高精确加工的材料,它的隐含碳排放是越高的。从整个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来说,我觉得要充分考量未来材料的选择与革新。

36氪:您对于青年建筑设计从业者有哪些寄语呢?

我们与环境学院的老师们配合,采用数字技术来模拟气流的方向,比如在空气难以通过建筑内部空间的时候,我们又通过空间设计,增加了两个热力学烟囱来加强空气的流动,使得建筑的呼吸性变得更强。在这个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便成功解决了一系列设计难题。

对于职业建筑师来讲,现在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痛苦期。从自己的团队角度看,我们做了非常多的超值服务,不是说业主要求你做,而是基于专业与职业素养,建筑师很多应是当仁不让的、不会妥协的要去做的。其次,建筑师的话语权也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不是说一开始就赋予我们整个资源协调的特权,而是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行业多方慢慢达成共识并互相认可的结果

36氪:您提到的热力学烟囱、减隔震技术、装配式技术在碳减排这块的效能如何,会有数据支撑吗?

李麟学:比如同样在同济大活项目中团队综合考虑了所在地区的季风、环境与空间,可以使得每年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将底楼大厅窗户、门打开后,这时大厅不需要空调,实现自然通风节能。然而具体门窗位置、洞口的尺寸细节设计的确定,需要提前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模拟,来满足此理念下的设计效能。

李麟学:可以先聊聊这块的思路。首先热力学烟囱设计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在建筑上部设排风口可将污浊热空气从室内排出,并将室外新鲜冷空气从建筑底部吸入。此设计措施的碳减排效果一般需要获取运营实测值后再进行评估,将在后续进一步分析。

从未来的发展空间看,如今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阶段基本完成,接下来属于“高品质城市化与再城市化”的时代。未来10年,我们需要考虑如何来修正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造成的大量城市缺陷和空白,如何来提升空间的可感知性,以及建筑设计怎样与人的需求更接近等,这时会有很多新的议题冒出来,需要我们建筑师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寻找自己的空间与新机遇。

举个例子,我们最近在进行杨浦滨江一个小型水质站的改造与转化项目,目标是要将水站底部废弃的储水池改造成水文化博物馆。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我们会考虑怎样计算原有的工业设施与新加元素的碳排放,如何进行碳排放值的核定;第二个我们考虑如何通过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实现零碳建筑,比如在周边给它加了一圈围廊,也在顶部通过太阳能来发电,还在内部加很多空腔,形成一种热力学烟囱式的能量建筑,使得地下室博物馆空间实现自然通风与采光。


文章来源:《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网址: http://www.jzgcjsysjzzs.cn/zonghexinwen/2022/0607/1387.html


上一篇:一级消防工程师《技术实务》章节讲义:建筑性
下一篇:以新时代高质量党建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